• 财讯网
  • 主页 > 消费 > 正文

    正确认识企业碳中和行为

    2021-06-16 11:14:34  |  来源:  |  编辑:  |  

    气候变化是危及人类生存的共同挑战,这其中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升温而引发气候灾害频发的问题最为突出,而成为近30年以来全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低碳发展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全世界各国的政治共识,而成为全球公共治理的共同挑战。随着《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法规的签订和生效,世界各国陆续做出碳减排承诺,并提出了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表。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碳排放总量最大的经济体,而面临巨大的碳减排压力。

    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政府面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也体现了我国政府大力推进碳减排,迈向碳中和的坚定决心。而在在推进实现碳中和国家目标的过程中,碳排放企业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构成碳中和目标达成的重要力量。据国际能源署统计,全球电力和热力生产行业贡献42%的二氧化碳排放,工业、交通运输业分别贡献为18.4%和24.6%。具体到我国,电力和热力生产行业贡献51.4%,工业、交通运输业分别贡献27.9%、9.7%;我国碳排放来自电热、工业的占比相比全球更高。据中国统计局等部门的估计,要想实现“30-60”目标,我国面临严峻挑战,相关工业企业的碳减排和逼近碳中和成为实现我国“30-60”目标的关键。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节能减排术语,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手段。 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采用碳抵消技术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其实现路径如图1所示。

    碳中和强调企业的碳排放通过减排手段实现最大程度的降低,而后再通过碳抵消方案的实施实现净排放为零的状态。企业碳中和战略强调企业通过采取碳减排的有效措施以实现不可减排的碳排放量最小的战略途径。这里,我们并没有把碳抵消作为企业碳中和战略的核心部分,其原因在于碳中和的本意是推进企业节能减排降耗,走高质量发展,而如果过于强调碳抵消的作用,无疑会使得一些企业放弃其核心要务而借助于碳交易方法来实现碳中和,这显然背离政策的希望,而是典型的“碳中和”漂绿行为(greenwashing)。企业实现碳中和可以通过企业碳减排(corporate carbon reduction, CCR)和碳抵消(corporate carbon offsets, CCO)两个环节的综合运用来实现,但关键步骤在于企业碳减排。图2 反映了碳减排和碳抵消的关系。

    实现企业碳中和“30-60”目标涉及两大方面的问题:管理与技术。管理是通过引导、奖励和惩罚等手段激励碳排放主体参与和践行碳减排,迈向碳中和;而技术则是在碳中和过程中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构建高效率的碳抵消方案等,是为碳排放主体实践碳中和所提供的技术支持。

    从现有研究来看,最近30年学术界对碳中和相关的管理和技术问题均有广泛的研究。首先,在技术层面,有关实现碳减排、碳中和的技术发展非常迅猛,在工程技术领域有大量成果涌现,而显著提升了工业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碳排放水平。这其中就包括电力系统低碳转型, 实现零碳或近零碳电力系统;利用电气化、氢能、碳捕集和封存以及生物能源来实现重工业领域的完全脱碳,并运用于钢铁、水泥和化工(合成氨、甲醇、高价值化学品即HVC)等部门;向循环经济转型,并显著提高关键材料的利用率和回收率,包括钢铁、水泥、肥料和塑料等。

    而从管理层面入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能源经济、公共政策和金融等领域,重在从宏观或者中观层面来分析影响碳减排、低碳发展和碳中和的关键因素。能源经济和公共政策领域的学者关注于国家宏观能源政策的制定、区域碳排放和行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经济、金融领域的学者则围绕碳排放权确认和交易、碳定价机制、金融工具和碳市场建设等问题,对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和碳汇交易等问题做了深入探讨。从管理学领域入手,许多学者也运用运筹学优化方法对供应链层面的碳减排、绿色供应链等问题做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系列优化方法。

    然而,这些研究均未聚焦到企业管理层面,特别是从激励角度入手,去分析影响企业推进碳中和的关键因素和实施效果等问题。从工商管理角度开展相关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企业迈向碳中和的过程中,在政府的引导和压力之外,激励是基础,技术是保障。没有运用管理手段形成激励作用,碳排放主体不会参与到碳中和中来;而没有技术的保障和支撑,即便有强烈的热情参与碳中和,也难以保证目标的实现。在这两者之间,管理的重要性又更加凸显,成为实现“30-60”目标的关键。

    企业碳中和行为与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有关(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例如与企业环境责任有直接关系(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CER)。特别地,企业社会责任指的是企业所采取的有利于提高利益相关者福利的各种行为,其本质上是企业通过转移自身资源给利益相关者而期望得到利益相关者正向回报的社会交换行为,目的在于构建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直接互惠关系。企业碳中和指的是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减少与企业生产活动直接和间接相关的各种碳排放,例如企业通过投资于新的生产工艺和流程而降低碳排放,为生态环境改善做贡献本身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这一行为本质上也是企业通过资源投入改进生产方式而降低对环境影响的行为,最终也有利于提高人与自然的生存环境。故而无论是企业碳中和行为还是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两者都是企业运用自身资源来提高社会福利的行为(包括降低企业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虽然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研究是工商管理领域近40年的学术热点,但并没有太多学者直接关注企业碳中和行为,而最相关的研究也只是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入手去分析企业环境责任、企业污染行为以及企业绿色创新和绿色生产等相关问题。碳中和作为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工商管理学科现有的大量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为我们系统掌握企业碳中和行为的管理和激励方法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源和理论基础。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架构和行为规律为我们系统理解、剖析企业碳中和行为提供了模板。鉴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包括责任界定、责任履行、责任披露和效果评价等部分,因此可以借鉴这一体系分析企业碳中和行为。

    但是,基于本研究团队前期近20年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研究以及对企业碳中和行为的深入思考,我们认为由于企业碳中和行为和传统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之间在多个维度上存在的显著差异,使得传统的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和激励方法不能简单运用于碳中和情景之下。

    (1)责任确认的方式不同。企业社会责任依据的是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以及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其核心在于强调企业为了维持自身的发展、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而需要通过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而与利益相关者构建互惠交换关系。故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受到自利性动机的驱动而通过评估这一社会责任行为是否有利于提升企业经济绩效来确定是否履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能够提高企业绩效)

    但是,企业碳中和责任是立足于企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依据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碳足迹来划分、确认碳中和责任。这其中,除了政府进行强制行政分派以外,其余的碳中和责任分配则完全依靠企业自觉和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谈判。由于企业碳中和属于公益行为(短期内很难看到企业碳中和对绩效的提升作用),且没有明确的碳中和责任界限,故而行政分派和企业的自觉性(利他性动机)在确认碳中和责任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

    (2)责任履行的标准不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要通过企业将其自身的资源运用于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活动之中,属于将企业的资源转移到企业外部的利益交换行为,这一行为与其他企业存在竞争关系,目的在于赢得利益相关者的支持,获得利益相关者掌控的关键资源。故而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评判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否足够是以满足利益相关者诉求与否作为评判标准。

    而在企业碳中和行为的履行过程中,虽然我们可以认为企业碳中和也是广泛意义上回应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例如为了更好的空气、环境和大自然等,但是这些并不是利益相关者的首要诉求(如消费者、员工、供应商等要求企业碳中和,就没有这些利益相关者要求企业履行对他们各自的社会责任那么强烈),故而企业参与碳中和更多还是政府主导下的公益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运用其资源,去改进生产流程、能源结构、管理方式,优化供应链等,目的是降低企业提供产品、服务过程中的碳排放总量。从供应链视角来看,企业也需要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才能实现共同的减排目标,否则企业间容易产生“搭便车”行为,即碳中和投入不足的企业和碳中和投入积极的企业无法区分。企业碳中和进程没有确定的评判标准而一般而言较难量化考核,需要企业自身来决定如何平衡长期的减排任务和短期的经济利益,以及如何与其他企业有效合作,将企业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降低企业碳排放的活动中。

    (3)责任补偿的途径不同。对于履行社会责任而言,企业如果在回应利益相关者诉求方面的投入不够充分,那么就会产生责任履行不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缓和利益相关者的不满,企业往往会借助于象征性手段来对责任履行不足进行“补偿”,例如进行印象管理(比如当企业捐赠水平低于行业平均时,就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多放一些反映企业参与捐赠活动的图片)。故而,企业社会责任补偿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通过印象管理手段来缓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投入不足的不满情绪。

    但是,对于企业碳中和而言,其要实现企业碳净排放总量为零,具有明确的终极目标。企业由于碳减排的不充分而必须通过采取实质性的手段来抵消未减排的碳,例如购买碳信用产品、投资森林等。故而在碳中和责任补偿阶段,企业关注的问题是如何确定企业碳抵消的额度以及采取何种碳抵消手段来实现碳中和。

    (4)信息披露的规范不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目的在于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曝光度。在发布相关信息的时候,企业以文字描述为主,也逐渐开始重视运用图像语言来展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企业社会责任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一套信息披露规范体系,形成一系列国际标准(例如ISO26000,GRI standards),我们国家也建立了相应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框架 (例如CASS-CSR2.0)。

    而在企业碳中和信息的披露方面,则缺少这样的明确的规范和基本框架。虽然CDP所提供的问卷调研方案以及更为宽泛的有关气候的TCFD信息披露体系为企业披露相关信息提供了一些指导和参考,但是这些指导方案还过于宽泛而不便操作,且没有形成国际上广泛认可和推广的标准体系,我国也没有就碳信息披露建立明确的信息披露框架。企业并不清楚如何设计碳中和信息的披露方式、内容和语言,进而能够让利益相关者、政府轻松理解企业所开展的活动、进行的投入和做出的努力。这方面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技术指标,很可能成为企业沟通的障碍。例如,我国上市公司目前所开展的碳信息披露就以文字描述为主,缺少量化指标,且大量企业没有披露相关信息(宋晓华等,2019)。

    (5)责任履行效果不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活动大多能给利益相关者带来直接的福利改善,而容易被观察到。故而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活动能够有效建立起与利益相关者的互惠交换关系,从而得到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最终提升企业绩效。

    而企业履行碳中和行为并不能给利益相关者带来直接的福利改善,其实施效果很难评估(难以观察和验证),因此难以据此形成与利益相关者的直接互惠关系。故而企业履行碳中和责任最多只能获得间接利益,例如构建企业的绿色声誉、品牌等而得到同样持有绿色理念的利益相关者的青睐;或者完成碳减排任务而得到政府或者政府关联机构的奖励和支持等。另外,从企业碳中和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来看,企业碳中和的目的应该不在于获取短期的经济利益,而是为了让企业能够与自然环境、社会共生,进而提高组织韧性。

    表1 企业碳中和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比较

    阶段维度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碳中和

    责任确认阶段责任定义运用公司资源提升利益相关者福利运用公司资源减少碳排放、实现零排放

    责任性质自利性动机;战略行为;提升企业绩效行政指派、利他性动机;公益行为;提升社会福利

    分配原则基于利益相关者诉求和利益相关者重要性基于行政指派、供应链碳足迹划分和企业自觉认领

    责任边界清晰模糊

    责任要求回应利益相关者诉求减少碳排放

    关键问题企业承担对哪些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企业承担多少碳减排责任?什么因素影响企业自觉推进碳中和?

    责任履行阶段回应方式采取行动针对性回应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诉求围绕碳中和目标采取各种不同行动减少企业碳排放

    行为对象对外施展,将企业资源输出给利益相关者对内施展,运用企业资源改进企业生产、运营方式

    行为目标构建与利益相关者的互惠交换关系减少碳排放总量

    竞争者关系相互竞争、赢得利益相关者支持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碳减排任务,减少碳足迹

    关键问题如何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如何激励企业、员工减少碳排放?如何与企业协同减少碳排放?

    责任补偿阶段判断标准基于利益相关者诉求满足水平;判断标准随诉求变化而变化基于企业碳中和目标;明确

    责任未完成原因资源投入不足减排不足

    责任补偿象征性,印象管理实质性,碳抵消途径

    补偿途径改变利益相关者预期购买碳信用产品、投资森林等

    关键问题如何调节利益相关者预期?如何确定不能减排水平以及如何通过实施碳抵消方案实现碳中和?

    信息披露阶段披露目标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履责信息,得到利益相关者认可向政府、同行和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碳减排信息,得到相关方认可

    披露标准有基本框架无明确框架

    披露方式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无单独载体

    披露内容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如投入方式、水平碳中和范围,碳核算规则、碳目标的达成,抵消方案等

    披露语言文字,图像文字,图像

    关键问题如何回应利益相关者诉求,展现企业社会责任投入和成效?如何展现企业碳中和的投入和成效?

    责任履行效果履责效果利益相关者直接获益;可观察利益相关者间接获益;不可观察

    利益相关者反应提供资源、提升信任、构建互惠关系绿色声誉、绿色口碑;政府奖励

    对企业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影响员工;对生产活动无直接影响;间接影响供应链直接影响员工;对生产活动直接影响;直接影响供应链

    关键问题如何影响企业绩效?如何影响企业韧性?

    碳中和是当前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提出“30-60”碳中和目标,对于企业而言,即是挑战,又是机遇。这就需要政府、企业都能够正确认识碳中和行为的内涵和特征,而能够把握其中的关键要点,在运用过去几十年积累的有关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经验基础上,构建起适用于激励和推动企业碳中和行为走向深入和广泛合作的管理和激励机制。

    作者介绍:贾明,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可持续商业。其代表作发表在包括《管理世界》、《管理科学学报》、《Organization Science》、《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等中、英文顶级期刊上。2015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之“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019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支持计划,2020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之“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支持计划”。 2019年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2020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会评专家。2017年起担任FT50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编委,2020年8月起担任其部门编辑(section editor)。2021年7月起,担任《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期刊编辑(senior editor)。

    关键词:

    上一篇:6月20日起北京市对运载危险化学品车辆采取临时交通管理措施    下一篇:美国FTC迎来新掌门人,科技巨头的好日子要到头了?